“从现在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17年是你们人生中最具创造力的阶段,也是你们最大的机遇所在,要牢记民族责任和道义担当,将个人梦融入国家梦!”不久前,在亚美体育入口(中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2018级学生开学典礼上,该校放射医学及交叉学科研究院教师代表王殳凹激昂勉励新生。
打开王殳凹的简历:博导、特聘教授、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得主,入选2018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在“与核共舞”的科学探索中,这位三十而立却满载荣誉的科研新秀带领团队披荆斩棘,仅去年就在国际环境化学领域综合性刊物上发表32篇高水平文章,包括《自然—通讯》《美国化学会杂志》等顶级期刊论文10余篇。
理想、品位、平台缺一不可
见到王殳凹时,他正在亚美体育入口(中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核能环境化学研究中心指导课题组成员做实验。他说话干练严谨,虽然长着一张娃娃脸,可在学生眼里,却是名副其实的科研领路人,而且尤为注重学生科研品位的培养。只要在校,他都会走进实验室关心每位学生的科研进展,耐心讲解实验操作中的具体问题。
作为一名“学霸”,王殳凹却显得谦逊随和:“很多人以为我出身中国科大少年班,其实我的学生时代还有些偏科,因为钟爱物理、化学两门课而结缘材料化学这门交叉学科。”
2003年,王殳凹考入素有“科技英才摇篮”之称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学典礼上,时任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一番寄语点亮了有志青年的科研梦:“机遇是造就一个人成功的首要因素,但它又是不确定的,智慧的人往往善于抓住人生机遇并充分利用。”校长的鼓励铭记于心,科技兴邦的远大理想也在王殳凹心里生根发芽。
如果说进入中国科大学习是王殳凹迈开科研生涯的坚实一步,那么此后的海外留学又为他打开了更广阔的科研视野。本科毕业后,王殳凹分别在美国圣母大学锕系元素能源前沿研究中心、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西博格核化学中心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继续深造。海外的科研工作蒸蒸日上,满腹家国情怀的王殳凹却始终惦记着祖国,努力寻找回国效力的机会。就在国内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时,王殳凹选择了被外界称为中国放射医学“黄埔军校”的亚美体育入口(中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医学部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
“最初确实有其他心仪的单位,但一次偶然的机会,领衔学科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柴之芳向我推荐了苏大放射学科——我国放射医学领域中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又赶上国家大力发展核电的机遇,得天独厚的科研平台应该是干事业的绝佳地!”看准了这片热土,2013年8月,王殳凹正式加盟苏大。
既能“顶天”还要“立地”
进入苏大后,王殳凹选中新型核废料安全储放形式研究、核乏燃料后处理中放射性核素分离技术研究、放射性污染环境扩散机制研究和放射性核素促排药物研究,作为团队致力攻克的4个方向。这也是对接核能可持续发展及核安全重大需求,从核能放射性污染的前端控制到阻止放射性污染的核素进入人体内,再到放射性污染进入人体内后的排泄而开展的一套闭环研究。
做“顶天立地”的科学研究,王殳凹与他的团队竭力尽心。“核废料中许多核素毒性很强,我们‘真枪实弹’地开展研究,不光在理论研究层面,更重要的是将开发的技术推向应用。”瞄准辐射防护领域,王殳凹带领团队驻扎实验室,通过从事放射性核素操作资质的成熟技术平台,就核废料的处理问题探索出一套完备方案。团队还通过改造药物配体用以高效“识别”放射性核素并与其络合,使放射性核素形成水溶性化合物后排出,从而解决了促排药物研发中的瓶颈问题。
2017年3月,王殳凹团队在环境放射化学领域取得系列进展,首次合成解析出在强酸溶液中能够稳定存在的膦酸锆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晶体结构,并将其应用于在高酸度条件下选择性吸附铀酰离子,为乏燃料后处理中的核素分离及环境中放射性核素污染防治开辟了新路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
王殳凹庆幸,来到苏大5年,科研工作开展如鱼得水。随着一项项具有影响力的成果“输出”,团队在努力耕耘的国际环境化学防治领域核心地带也争得了一席之地。
摘得“2016年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时,组委会对王殳凹的获奖评语如此写道:“面向我国核能可持续发展及核安全重大需求,建立新一代核废料储放形式和核应急材料,为设计新型乏燃料后处理流程进而降低核废料长期放射毒性奠定基础。”
“身为科研人员,最大愿望就是能用具有影响力的科研工作为国家的核安全保驾护航!”正是这份爱国情怀,促动王殳凹勇攀科研高峰。
科研伉俪和良师益友
在王殳凹的科研生涯里,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他的妻子第五娟。这对科研伉俪同校毕业,留学期间又师从同一导师,志趣相投的两人在解码镧系锕系元素配位化学的研究中相互提携扶持。
“他的思维很活跃,吃饭时想到一个研究点就会立刻放下碗筷兴奋地讨论起来,甚至半夜产生新的想法也会马上起床查阅资料。”在第五娟眼里,丈夫王殳凹是个对科研满怀追求的人,这种热情也感染影响着她。“我们经常一起探讨科学问题。有趣的是,当发生争执、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时候,最终都是让科研结果‘说话’。”第五娟笑称。
对学术的这份热忱,王殳凹同样投射在学生培养上。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本科生王玉民回忆起参加全国“挑战杯”的比赛经历,言语中仍充满感恩:“组委会当时要求全英文答辩,对英文底子不好的我来说简直是个挑战。王老师从文本书写、PPT制作到英文答辩全程指导,帮助我反复磨合修改,才有了我拿下专项赛一等奖的底气。”
在与学生亦师亦友的王殳凹看来,培养独立思考、与人沟通的能力同等重要。作为王殳凹培养的第一位博士生,今年即将毕业的朱琳凭借在阴离子交换材料领域的重大进展获得国内外同行高度认可,破格直接聘为西南科技大学特聘教授。谈起导师的栽培,朱琳感言:“他对我们严格要求,却从不看重科研成果,而是注重我们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
采访中,王殳凹对科研理想的坚持和大格局的研究视角让人印象深刻。他充满信心地说:“当下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已进入日新月异的阶段,在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里,我们中的很多人能运用新兴科技改变全人类的生活,这将是何等的荣耀和担当!”